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歌川广重像

歌川广重在1833年(天保四年)发表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是他作为浮世绘风景画大师的成名作。《东海道五十三次》描绘了日本旧时由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53个宿场(驿站)的景色。该系列画作包含起点的江户日本桥和终点的京都三条大桥,所以共有55景。初版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约于天保4、5年(1832年、1833年)左右发行,主要的出版商为保永堂,所以初版也通称为“保永堂版”。

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1797-1858),年轻时从师于画家歌川丰广,尝试过十九世纪初期所流行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版画,在其师去世之后他转向风景画。他的第一套十幅版画《东都名胜》出版于1831年,显示出他的天才和设计能力,其中有着葛饰北斋的浓厚影响。

广重于天保三年(1832)八月得到一个机会陪同将军的使者到京都皇宫去,向皇室进贡骏马和战刀,这个被称为“八朔之御马献上”的仪式始于1610年(庆长十五年),对于幕府来说是仅次于正月新年的重要仪式。旅程来回都要经过东海道驿路,他沿路画了许多风景及驿站的草图,由此获得的经验帮助他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二年保永堂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大受欢迎,一版再版。歌川广重风头一时盖过了葛饰北斋,直接打断了后者《富岳三十六景》扩展至百张的计划。

请将手机顺时针旋转90度查看东海道地图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从时间上看,歌川广重往返东海道所经历的只是夏秋两季,因此为了表现一年中的四季景色,他也参考了当时出版的许多带插图的旅游资料如《东海道名所图绘》等,移植了其中的一些景物和构图,创造性地描绘了沿途风情。

歌川广重是第一个在画面中强调季节感的浮世绘画师,他并没有刻意营造传统山水画或水墨画中的超自然理想境界,而是通过对不同景致在四季中自然变化的描写,来完成“乡愁”情绪的提炼和表达。

《东海道五十三次》在细腻表现自然景观和时令气象的同时,也为广大平民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现实参照,画面中的旅途现场不是遥不可及的“名作”,而是可游可居的真实空间,观者似乎可以随同画中人物一道观花赏月、涉水登山,一道体验春梅的温馨和雪夜的寂静,这正是浮世绘风景画以及《东海道五十三次》人气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作品赏析

[起点] 日本桥:朝之景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日本桥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东海道等“五街道”的起点,也是近代日本公路的起点,位于今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町。广重描绘的是凌晨四点木门刚刚打开的场景,表现出江户城市的活力。日本桥的曲线结构和木门的直线形成对比。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微红色的天空照亮了远处的房屋。大名的队伍正从桥上走过,前方几人高举毛枪,暗示一段旅程的开始。左下角近处是一队鱼贩,挑着担子准备去市场贩卖,战战兢兢的躲闪到一旁。广重还在右下角加上两匹小狗,缓解了画面的紧张感。

关于描绘日本桥的浮世绘,无论是歌川广重本人也好,还是其他的浮世绘画家也好,通常都是三景合一的构图,包括日本桥,江户城景和远处的富士山。然而,这幅图却是日本桥的正面描绘。

1.品川:日之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品川宿是东海道的第一个宿场,位于今东京都品川区北品川。此画的右下方是大名的队伍。队伍一半被木房子遮挡,只留下了队伍的尾部。延伸到靠近我们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木牌,日语里叫做“棒鼻”(bobana),是驿站边境的标示。放下驾笼的行人在路旁休息。茶社的卖茶女似乎没有招揽到生意。一轮红日刚刚从江户湾海上升起,海面帆船往来不绝,有的落帆泊岸,满载货物的大船升起白色的风帆,在朝霞的映照下开始远航。回顾第一幅日本桥的早晨,可以感受到歌川广重在作画时,对时间的推进描绘的用心之细腻。

2.川崎:六乡渡舟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川崎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川崎市川崎区本町,行人必须在此处渡过六乡川(多摩川的下游)。川崎宿地近真言宗寺院平间寺,因此从各地前来参拜的游客颇多。天空被夕阳染成粉红色,画面右侧远方是白色的富士山。树间宿场的屋顶鳞次栉比,已经过河的行人牵着负重的马,和驾笼中的人一起等待同伴。渡船上的人姿态各异。撑船的人身体向前弯曲,似乎用尽力气。这幅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从一个低水平线的视线来叙事的。江户时期出版的图绘一般都是俯瞰的视觉系列。歌川广重却与众不同。这使近景的人更加贴近观众,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3.神奈川:台之景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神奈川宿位于今神奈川县横滨市神奈川区神奈川,它坐落在悬崖上,在此可以俯瞰江户湾的壮丽海景。画面左侧是在余晖掩映下平静的海面。广重将海面上距离港口越远的船只画得越小,展现了空间感和延续性。画面右侧是陆地上的街景,沿着坡道向上是一间间茶屋和旅店,其中两个女人正在店外招揽客人。画家将自然景色与市井生活一同呈现在画面上,并让海面的蓝色与屋顶的桃红形成对比,以突出大海和陆地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一大一小,以及还有一位登台阶的,他们都是朝圣者,他们将自己抄写的六十六份法华经亲自送到六十六个灵验地点供奉。即使看不到人物正面,他们的形象也一下子把热闹俗气的市井气氛拉回平衡点,人物形象的安排做到了动静结合。

4.保土谷:新町桥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离开神奈川宿场以后,越过帷子川进入保土谷宿场(又名"程ヶ谷宿")。保土谷宿位于今神奈川县横滨市保土谷区保土谷,过去有程谷、帷子、新町三宿,这里原来的名字还延续了下来。广重描绘的是行人走过帷子川上的新町桥(帷子桥)的场景。帷子川在昭和年间发生了改道,画中的桥已经不在原址了。

画面近景是桥上的五个行人。四人身穿蓝衣,头戴斗笠,扛着驾笼和行李。前方是身着白衣、头戴深编笠“天盖”的虚无僧。广重细致地描绘了桥的机构。中景左右各有巨大的树木将宿场的房屋包围起来,只能看到街道上行人的斗笠和面馆“二八荞麦”的招牌(荞麦面有十割荞麦、二八荞麦等,表示所含有的荞麦面和添加剂的比例。歌川广重的作品当中常出现饮食店,这让当时的吃货非常兴奋)。远处则是夕阳下是用墨色点染的弧形小山。

虚无僧头戴称作“天盖”的深编笠,腰间还别着尺八。虚无僧属于禅宗一派的普化宗,据说,犯罪的武士若成为普化宗之僧,就可以免刑,幕府也给予自由行旅的特权,所以,江户时代中期以降,游荡无赖之徒假冒虚无僧横行于世,其中也有很多是吟游艺人。

5.戸冢:元町别道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户冢宿位于今神奈川县横滨市户冢区户冢町。如果行人清晨从江户的日本桥出发,通常会在这里度过第一夜。户冢宿的“并木”(驿道旁栽种用于遮风避雨、保护道路的松树)是当时的名胜。本作画面右侧,一位老者正慢慢通过柏尾川上的桥,桥头的路标上写着“左方镰仓道”,意思是左侧的道路通往镰仓。画面左侧招牌上写着“米屋”,其实是宿场的旅店。广重捕捉了一人下马的场景,此人头戴斗笠,遮住面孔,旅店的女主人侧身向他弯腰。马的另一侧也有一个男子背对观众,一个女子正解下斗笠。

在一条条木板上,我们发现了“大山讲中“。”讲“的意思就是有相同信仰的人的圈子。江户时代成立的“大山讲”是“大山信仰”的组织。他们把坐落在神奈川伊势原的大山石尊大权现奉为山越信仰的对象。(大山石尊大权现,现为阿夫利神社)“大山讲”就是指这里是大山信仰人的指定休息地。

6.藤泽:游行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藤泽宿位于今神奈川县藤泽市藤泽。境川(武藏国和相模国国境)上架着木桥,对岸是户冢宿场,这边是藤泽宿场。河流顺流的右边是通往江之岛江岛神社辩才天的参拜之路,入口有一座鸟居。这幅图的作画视觉很有特点,是位于这座鸟居的后面。广重选择这样的角度,描绘出从藤泽方向看不到的画面。

几位盲人正往神社的方向走去参拜弁财天女神。穿过游行寺桥和繁华的门前町,可以看到宏伟的游行寺坐落于远山上,似乎正俯瞰俗世。游行寺正式名称是“藤泽山无量光院清净光寺” ,为1352年一遍上人开创的时宗寺院,是东海道名刹。时宗的法主被称作游行上人,因此被称为“游行寺”。

光头的四位盲人正要穿过鸟居,朝江之岛的方向前进,队尾还有一个小孩。他们被称作座头。座头是江湖时期的盲人一个阶级。一般从事按摩,乐师等工作。有点类似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早在江户时期,幕府就设立了残疾人的保障制度,这些按摩,乐师等工作,指定只让座头做,算是对他们的经济上的一种保护。

桥上还有扛着木太刀的男子。江户男子在夏季乐衷于参拜大山阿夫利神社。他们相约好友一同前行。木太刀是他们向寺院奉纳的物品。把自己的太刀奉纳后,把别人奉纳的太刀再背回家。画面中,桥上的男子在回家的路上和朋友们一起欣赏海上的美景。

7.平冢:縄手道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平冢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平冢市平冢,这一带是海边的平原。“绳手道”的意思是田间小路。这一带的林荫道现在已经完全消失。相对“行书东海道” ,保永堂版的场景基本上是广重的想象,而非实景。东海道被画成了“之”字形的小道蜿蜒伸向远方,路边栽种着松树,界桩上标示着“平冢宿场西端”。一个赤裸上身的信使在朝江户方向飞奔,两个抬着折叠起来的空驾笼的轿夫朝大矶方向缓步而行,恰为一动一静。

远处山头浑圆平滑的是高丽山。山麓的着色越往山底越淡,仿佛与田地融为一体。右边棱角分明的就是大山。在高丽山和大山的中间,我们还找见了山顶被白雪覆盖的富士山。

细细观察这幅画的作画手法,我们可以发现,高丽山的绘画用了米点法。“米点山水”又称“米氏云山”,创始人是北宋的米芾。也许,广重知道米点法的由来,也许他根本不知道,但是他确实这么画了。

8.大矶:虎ヶ雨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大矶宿位于今神奈川县中郡大矶町大矶。本作雨中的场景是广重的得意之作。"虎之雨”来自著名的“曾我兄弟复仇事件” :建久四年(1193年)五月二十八日,曾我十郎祐成、曾我五郎时致兄弟为父复仇,在富士山麓猎场刺死了工藤祐经。十郎当场被杀,其妾虎御前听到消息后,泪水化为大雨。这个故事在江户时代广为流行,因此人们将夏季的雨称为“虎之雨”。

画面右侧,宿场中脚步沉重的行人都披上了蓑衣。中间的田地上堆放着稻草。左侧海岸边生长着松林。为了表现雨中的暮色,画面主体是深沉的灰黑色,但蔚蓝色的大海和昏黄的天空使得景色层次非常丰富。画的最上面是用一缕墨色染成的天空,这种作画手法叫做“一文字”。一般来说使用“一文字”用的是蓝色或者橙色。广重在这里选择了偏暗的墨色,来渲染忧郁的氛围。

9.小田原:酒匂川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小田原宿位于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市本町。酒句川从富士山东侧经小田原流入相模湾。酒句川在春夏季节水位较高,因此需要专人将货物、驾笼用辇台抬过河。穿过河对面广阔秀丽的原野,可以看到著名的小田原城。高大的箱根山拔地而起,山尖被画成层层叠叠的锐角,更突出了其险峻。广重在本作中采用了较高的视角,俯视山河大地,在如此宏伟的风景中,人和城都显得如此渺小。

画里的人物虽然都很小,但是细看会发现,广重对人物的形象描写挺细致。里面有人驼着另一个人,有的用辇台护送。其中有一个运送驾笼的辇台,由12人扛着。这种辇台叫做高栏辇台。江户时期,还有十六人以上抬的大高栏辇台。

河流水面用的是青蓝色,让整个画面变得柔和起来。岸上的景色用薄墨色晕染,沙滩上还有散落的碎石。青色平滑的石堆是蛇笼——把石头装进竹网或者铁网里,用来修建堤坝。这是河源特有的景象。在之后的No.20 《府中》,和No.24 《嵨田》也有出现过。

10.箱根:湖水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箱根宿位于今神奈川县足柄下郡箱根町畑宿,是东海道上最高的宿场,海拔725米,也是东海道上最难以攀登的部分,历史上此处常有土匪出没。

画面以郁郁葱葱的山峰为中心,形成三角形构图,同时层层叠典雅叠的山峦也形成了大大小小重复的三角形,让画面稳定,又不失灵活。中心偏右位置的山峰高耸陡峭,画家用大胆丰富的几种不同的颜色使得画中的山石层次分明,奇特有趣。这种用色方式应是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山间有正在赶路的大名列队,画家精妙地只有勾勒了两个人物的身形,其余都仅用圆斗笠来表示。左侧是芦之湖蓝色的湖面以及远处对岸冠以白雪的富士山,景色宁静而平和。朝岸边看去,还能隐约发现箱根权现的神社。静态的景色与动态的人物的结合相得益彰。

这幅图最大的特色,就是山了,不仅仅是它的形状,还有它的颜色。关于用不同的颜色来画山的手法,我们在上一副“小田原”也能欣赏到。这里的用色,更加大胆丰富,有些地方甚至像马赛克艺术一般。青绿,草黄,棕色,墨色,等等,眼前的山容奇特有趣。

11.三岛:朝雾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三岛宿位于今静冈县三岛市本町,也是通往伊豆半岛的下田街道的起点。本作表现清晨浓雾中的风景。画面中心马上之人为中心,他将衣服裹得严严实实,垂头端坐。驾笼中的人也被衣服和斗笠挡住,看不到其表情,轿夫却袒胸露腹,冒着严寒赶路。弥漫的大雾中,三岛大社的鸟居、石灯笼、近处的树木还有部分细节,远处的房屋和行人就只剩下了剪影。广重善于抒情化地描绘风景,本作用木板雕刻的深浅实现色彩的浓淡,反映景物的层次和远近,使画面充满静谧的哀愁,刻画出旅途的孤寂。

“三岛”这幅图,最值得一提的是,是它崭新的作画过程。这幅图中的背景并没有用主板,也就是并没有先画黑色的轮廓线再上色。而是直接用色块拼接描写了树木和房屋。从近到远,浓淡有序,层次分明。广重虽然用了崭新的作画方式,但是“炫技”并不是他的目的,如何表达出画面的寂静感,才是他的用心之处。雾色笼罩的景象,只有不用轮廓线,才更有隐约之感、朦胧之美,仿佛静得连声音都没有。

12.沼津:黄昏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沼津宿位于今静冈县沼津市本町。黄昏之时,夕阳已经落下,一轮巨大满月悬挂在深蓝的夜空,宿场宁静而平和。画面以河流引导视线形成了"S"形构图,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了远处的村落以及空中的明月。这也是《东海道五十三次》五十五幅作品中唯一描绘了月亮的一幅。小路上,三个行人的背影有全画最鲜艳的颜色,成为了画面的中心。其中最后一人穿着白色长袍,身背巨大天狗面具。这说明他们是前往参拜国象头山松尾寺金毗罗权现。江户时代,金毗罗权作为海上交通的守护神被广泛崇拜,天狗则是其守护,身穿白衣、背负天狗面具的金毗罗道者在全国巡回。白洁的满月,白璧的民房,以及行者白色的装束相互呼应,展现月夜的宁静与寂寥。

13.原:朝之富士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原宿位于今静冈县沼津市原。本作描绘的是东海道边的“浮岛原”湿地。画面中央广重用清晰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富士山,右侧被日光染成红色。富士山左右基本对称,山尖越出板框之外,在秀美端丽之外更显巍峨。富士山右侧的爱鹰山峦线条更加有力,点染的树林层次丰富。黑白色的景物让人感受到冬季清晨的清冽空气。山前的原野中,两只仙鹤悠然自得。驿道上一位挑着行李的行人正与两位女子对话,一名女子似乎正在回首眺望富士山。

14.吉原:左富士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吉原宿位于今静冈县富士市吉原。从现今的江户来的路途中,富士山在右侧的情况居多,只有在向内陆行进时才会出现的富士山在左侧的情况。吉原宿这幅作品中富士山就在路径的左侧,因而得名“左富士”。

远处的富士山没有积雪的白色,因而可以判断画面展现的是夏天的场景。图片以小路的蜿蜒形成了"C"形构图,增添了画作的空间感和延伸感。画作的主体部分是马背上三个妇人的背影,其中右边的那位在睡觉,其余两个则望向左前方的富士山,整个景象悠闲而安逸。道路两旁的树木将画面分割出几个小的局部,画中的人物也因此有些遮挡,但这样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与真实感,也留给了观者想象的空间。

这种能够坐三个人的马鞍有个名字,叫做三宝荒神。这中马鞍的名字从神名子而来,三宝荒神(さんぼうこうじん)是日本佛教中特有的护法神之一。守护佛法僧三宝,厌离不净。三宝荒神的形像一般是三面六臂或八面六臂。

15.蒲原:夜之雪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蒲原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蒲原。此地鲜少下雪,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广重想象中的蒲原的雪夜。画面左侧高耸的树木以及下方的坡道分别形成了两个稳定的三角形,其余部分形成的空间让雪变得更加开阔,画面宁静且有延伸感。紧锁门窗的房屋,满是积雪的树木和坡道,以及持续不断落下的雪花都是大雪的写照。在白色和灰色的主背景下,踏雪行走的三个行人身上的明亮色彩让他们从画面中突出了出来。穿着高木屐的村民收紧了伞,另两位行人披蓑戴笠。三人在雪夜艰难前行,似乎在描绘“风雪夜归人”的意境。这幅作品也是广重此系列中的名作之一。

16.由井:萨埵岭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由井宿又称由比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由比。萨埵岭是东海道上险峻之处,但风景绝胜。画面左侧是青绿色的巨大山岭,几个行人在峭壁上的山路上跋涉。海风劲吹,岭上树木都向一侧倾斜。富士山处于画面中心。右侧骏河湾上白帆点点,风平浪静。山路的陡峭、裸露的岩石与宁静宽敞的大海形成鲜明对比。

17.奥津:兴津川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奥津宿又称兴津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兴津本町,著名的清见寺就在附近。画面远处是三保松原和骏河湾。左侧巨大山石上的松树与海岸边的松林在视觉上连成一体。兴津川并不甚深,可以涉水而过。广重特意描绘了两个相扑力士过河的场景一人骑在马上,一人坐在驾笼中,马和轿夫似乎都不堪重负,弯下了身子。

18.江尻:三保远望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江尻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江尻町,直到17世纪初,江尻镇才被正式指定为驿站。画面以海平面为分界,使用“地平线构图” ,在划分了天空与海面的不同区域之外也用平稳的分界线给了观者平静祥和的感觉。画面描绘的仅是山、海、船只等景物,并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形象。歌川广重的风景画通常会将人物与大自然同时组合在画面的整体之中,他笔下的人物也在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非仅仅是装饰作用。这幅作品是他笔下少见的纯风景画。近景是民房的屋顶以及平静的河湾,港内停泊着的渔船以及海。

19.府中:安部川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府中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葵区伝马町,安倍(部)川在此流入骏河湾。本作描绘的是行人渡过安倍川的场景。由于附近的骏府城战略位置重要,德川幕府不允许在河流上架桥或设置渡口,所有行人货物都只能雇佣专人抬过河去。两位蓝衣女子被人用辇台抬着,其中一人坐在驾笼中。身着半缠的绿衣人则被人背过河,背上的“竹”字是出版商竹内孙八“保永堂”的标志。另有几人牵着负重的马匹、扛着货物向对岸走来。广重将远处的贱机山画得极为宏大,以此表现河川的宽广。

20.丸子(鞠子):名物茶店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丸子宿又名鞠子宿,位于今静冈县静冈市骏河区丸子。这里最有名的特产是山芋(山药)泥。松尾芭蕉曾将其写入俳句, 十返舍一九的滑稽本《东海道中膝栗毛》也曾提及。本作描绘的是早春景色。卖山药泥的茅草屋中,背着孩子的老板娘正在招待两位用餐的客人。屋后的梅花已经结出花苞,山间也泛出新绿,整个画面笼罩在粉色的阳光中,自然恬淡。本作初版名为“丸子” ,后来的版本改为“鞠子”。

21.冈部:宇津之山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冈部宿位于今静冈县藤枝市冈部町。本作描绘的是东海道著名的险关、宇津山南侧的宇津谷峠。道路为两侧山崖所迫,十分逼仄。陡峭的地势使路旁的冈部川水流湍急。绿色的山石上深色的群木矗立,增加了空间的深邃感和旅途的枯寂。一树红叶显示秋季已经来临。负柴的樵夫在山路上蹒珊而行。画面下方是丸子宿方向,走过这个斜坡就是冈部宿。

22.藤枝:人马継立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藤枝宿位于今静冈县藤枝市藤枝。本作描绘的是宿场内问屋场的繁忙景象。问屋场是宿场内供人员休息、更换马匹的场所,也具有征收赋税等行政职能,掌管问屋场的人称为问屋,此外还有辅助的年寄,记录过往人员、马匹、财产进出的出纳,以及搬运货物饲养马匹的人,因此熙熙攘攘,人马交立。广重将队伍按照对角线排列,生动地刻画每个人的姿态表情:有的在卸货,有的在休息,头戴斗签的武士正在清点货物,办理交接。最左侧的马匹上下腹部可见“竹内”二字,这也是“保永堂”的标志。

23.嶋田:大井川骏岸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岛田宿位于今静冈县岛田市本通。位于大并川东侧。大井川发源于间之岳,注入骏河湾。和安倍川一样,幕府也禁止在此架桥设渡。行人只能涉水抵达对岸的金谷宿。遇到河水暴涨时,行人就只能停留在宿场中。川越人将抬人或物过河作为职业,并根据水深浅不同收取费用。广重用两幅作品表现了渡河场景,本作从骏河国方向俯瞰滩涂,长长的队伍依次在岸上等候,其中可见大名的驾笼和仪仗队伍。画面右侧堆放着装着石头的蛇笼,用于在洪水来时保护堤岸。

24.金谷:大井川远岸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金谷宿位于今静冈县岛田市金谷本町,是远江国的第一个宿场。本作从金谷方向俯瞰河滩上渡河的队伍,同样可见辇台上的箱子和旅人。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东海道金谷不二》也以此为题材。广重以两幅画描绘同一场景,意在突出行旅过河之艰难。金谷宿在前方的牧之原台地的山腰上,似乎还有相当遥远的路程。更远处的大山沉浸在暮色中,只有黑色的轮廓线,使前方的旅程充满未知感。

25.日坂:佐夜ノ中山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日坂宿位于今静冈县挂川市日坂。佐夜中山也称小夜中山,位于金谷宿和日坂宿之间。广重将山路画成U形,极写山势之陡峭。尤其是右侧路上两个轿夫扛着空架笼正在向上攀登。谷地的行人围绕着一块圆形大石头,即“远州其不可思议”之一的“夜泣石” :一名孕妇被盗贼所杀后埋在石下,她的魂魄附着在石上,每夜啼哭,生下的孩子得以获救。曲亭马琴曾在《石言遗响》中也讲述过此事。在路旁高大的松树姿态各异,更小的灌木用短线条画成。远山被不同色彩染成,以表现远近层次的不同。

26.挂川:秋叶山远望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挂川宿位于今静冈县挂川市连雀。本作描绘了初夏场景,画面中心是盐井川上的一座弧形木桥。桥上两位老人正在向迎面走来的僧人鞠躬行礼。一个孩子似乎因为左侧飘来的风筝而兴奋地跳跃。河边的稻田中农人在辛勤地耕作。天上另一只断线风筝飘向右上方的秋叶山。秋叶山山顶的秋叶神社供奉着“迦具士” ,为防火之神。

27.袋井:出茶屋ノ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袋井宿位于今静冈县袋井市袋井,在原野谷川的北岸,是东海道五十三次的正中点。本作描绘的是宿场外一座芦席搭成的简陋茶屋。右侧是宿场的房屋,可以看到有人牵着马朝宿场走去。左侧的郁郁葱葱的大树下,女主人在生火烧水,冒出的青烟表现得非常细致。一位轿夫在帮忙,另一位在驾笼中休息。茶屋内的一人看向右侧,将观众的视线转移到路牌上的一只小鸟,使画面保持了平衡。

28.见附:天竜川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见附宿位于今静冈县磐田市见附,在天竜川东岸。天竜川长野县诹访湖,注入静冈县远洲滩。画面中河流对岸被清晨的薄雾笼罩,行人马匹都在渡河。前景的船夫正在休息。背手侧立的一位还抽着烟斗。本作对近景渡口刻画精确,而雾中远景则只淡淡着墨,用版画的拓印技法表现了景色的渐变。

29.滨松:冬枯ノ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滨松宿位于今静冈县滨松市中区伝马町。广重选取了冬日原野上的一个镜头:几个或许素不相识的旅人聚集在一棵枯松下烤火取暖,浓烟直升到空中。冬季白茫茫的田野只有草堆和萧疏的树木。最远处是著名的滨松城,德川家康曾长期以此为基地征战,奠定了霸业。

30.舞坂:今切真景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舞坂宿位于今静冈县滨松市西区舞坂町舞坂,在滨名湖东岸,有前往荒井的渡口。滨名湖原为淡水湖,明应七年(1498年)的大地震将滨名湖与大海隔绝的沙洲坍塌,使其成为与远州滩联通的潟湖,因此广重命名本作为“今切真景” ,即“现在的景色”。湖中碧水平静,波澜不惊,三三两两的渔人垂钓于舟上。岸边露出船上巨大的白帆。左下角是幕府打下的防波桩。纯白色的富士山出现在高耸的大草山之后。画面中没有特别的渲染天空的颜色,似乎是为了表现其广阔。

31.荒井:渡舟ノ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荒井宿又名新居宿,位于今静冈县湖西市新居町新居。本作描绘的是从舞坂的今切渡口出发,前往荒井的渡船场景。前方岸上规模宏大的房屋和木栅栏是新居关。新居关为东海道上重要的关口,由德川家康于庆长六年(1601年)设立,宝永五年(1708年)迁至此处。为防止大名的叛乱,幕府在关口施行“入铁炮出女” (禁止洋枪入关,出关女子需要有特殊证件)的严厉关禁。前船上的毛枪与帷慢上的徽记表明这是龟山藩石川家的队伍。后船上蓝色的旗帜被风卷起,隐隐露出保永堂的“竹”字标志。

32.白须贺:汐见阪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白须贺宿位于静冈县湖西市白须贺,是通往渥美半岛道路的起点。汐见阪(潮见阪)以眺望远州滩的风景闻名,也是行人从京都前往江户的旅途中首次看到大海和富士山的地方,众多诗人和浮世绘画家都歌咏描画过此地。广重忠实地再现了"远江八景”中的“潮见晴岚” 。画面用U字形画出灰色和绿色的山坡,大名的队伍正整齐地从坡上走下,箱子上有广重的"广”字徽记。U形底部是白色的沙滩和渔村。蔚蓝的海面上白帆点点,海天之际界限分明,色彩明丽柔和。

33.二川:猿ヶ马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二川宿位于今爱知县丰桥市二川町中町。"猿之马场”是指到二川与白须贺之间的丘陵地带,与一般的马场无关。画面主体是黑灰的小丘,稀疏的松林和枯草表现了冬季的萧疏。前面山坡上走着三位盲女,她们周游各国,以弹三味线卖唱谋生。左侧树下是卖特产柏饼的小店,据说丰臣秀吉特别喜爱这种用槲栎叶包裹的和果子。

34.吉田:豊川桥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吉田宿位于今爱知县丰桥市札木町。广典以极高的视点俯瞰吉田桥(丰桥) ,东海道上只有四座如此规模的桥梁。宽阔的丰川上,船只满载货物从桥下穿过,通过三河湾、伊势湾前往伊势。右侧是正在整修中的吉田城,它是吉田藩统治三河国的政治中心。一个工人爬上高高的脚手架眺望。对岸河边可见下地村的房舍。这种桥梁、河流、城堡同时入画的浮世绘作品在江户时代颇受欢迎。

35.御油:旅人留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御油宿位于今爱知县丰川市御油町美世赐,是东海道本街道与途经滨名湖北岸的姬街道交汇处。为了避开看守严密的新居关,不少女性会绕行姬街道。广重以幽默诙谐的手法描绘了宿场中旅店强行揽客的场景。天已近晚,暮色沉沉的街道上一位女性抓住行人的手臂,一位在抢夺行李,行人好像被勒住了脖子,痛苦不堪。旁边的两位女性却在津津有味地看热闹,旅店中已经住下的客人开始洗脚。

值得注意的是,挂在房檐上的木牌上写着“东海道继画”、“雕工治郎兵卫”、“折师平兵卫”、“一立斋图”,店内的墙壁写着“竹内板(或版)”。江户时代晚期,雕版师、拓印师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他们的名字开始和画家、出版商的名字一道出现在作品之中。

36.赤坂:旅舎招妇ノ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赤坂宿位于今爱知县丰川市赤坂町红里,此地当时因有饭盛女(私娼)而闻名。这幅画作表现了赤坂一间客栈中热闹的场典雅景。画面靠近观者的正中间是一棵苏铁,它不仅加深了画面的纵深感还在视线上隔开了左右两个居室。画右侧的房间里,艺妓们正在对着梳妆台打扮自己,房间的角落还有堆起来的被褥,应该是休息或准备的房间。画面的左侧房间里则热闹得多,房间门口有刚沐浴完的客人,房间里也有在休息的客人和端着餐食的女人。画家没有将屋内的事物全部呈现在画中,甚至在左侧房间的楼梯上还只画出了人的腿部,但这也给了观众画面还在延伸的感觉,更有想象的空间。

37.藤川:棒鼻ノ図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藤川宿位于今爱知县冈崎市中町北。画面正中立着的木桩就是“棒鼻” ,也叫“棒端” ,即立在边界入口处、写有宿场名称和道路里程的的界标,大约有一丈高。右侧是正在休整中的大名队伍。每年八朔节(八月初一)幕府要向朝廷献上骏马,画中带着御币红、黑二马都是贡物。据推测,广重在此描绘的是天保三年(1832年)献马之行,他本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左侧的三位官员正毕恭毕敬地跪地迎接,而三只可爱的小狗在旁边玩耍,毫不在意人类的活动。

38.冈崎:矢矧之桥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冈崎宿位于今爱知县冈崎市伝马通。冈崎是德川家康的诞生地,江户时代这里由谱代大名统治,为冈崎藩政治中心,也是矢矧川水运基地。画面中心是壮观的矢矧长桥(矢作桥) 。矢作桥始建于庆长六年(1601年) ,广重时代桥长370余米,是江户时代日本第一长桥。桥上大名的队伍正在行进之中。对岸左侧是长满芦苇的河滩,右侧则是冈崎城和繁华的城下町。远处三河山地的高山在夕阳下只剩下剪影。

39.池鲤鲋:首夏马市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位于今爱知县知立市本町本的“池鲤鲋宿”应写作“知立宿” (二者读音相同),因为知立神社的净手池中有很多鲤鱼和鲫鱼,所以江户时代将这里称作“池鲤鲋”。知立是重要的马市,每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初五,会有五百匹左右的马集中在此交易。

本作描绘的正是初夏马市的场景,微风吹过原野上茂盛的牧草,骏马姿态各异。一棵大树下聚集了交易的人群,热闹非凡。

40.鸣海:名物有松绞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鸣海宿位于今爱知县名古屋市绿区鸣海町根古屋。从1608年左右起,有松·鸣海的为绞染业逐渐繁荣起来,这种布料工艺复杂、耗时长,制成的图案美丽而复杂,至今享有盛誉。江户时代来往于东海道的武士、商人、百姓等经过此地时,常会买一些绞染作为礼物或日用。

画中描绘的是鸣海的街道,前面几位女性或步行,或乘坐架笼,后面的女性骑马。左侧是卖绞染布店铺“绞问屋” ,其墙壁都为“海鼠壁” (江户时代日本流行的泥瓦技术:在木制墙壁表面贴上平瓦,然后再灰缝处涂满灰泥,更加耐用防火)。有人在店中挑选布料。店铺屋檐上的蓝色暖帘写着“竹内刻板”和广重的“广”字徽记。

41.宫:热田神事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宫宿位于今爱知县名古屋市热田区神户町,得名于坐落于此的热田神宫,是东海道最大、最繁华的宿场。热田神宫供奉着三种神器之一草薙神剑,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本作中描绘了夜间追马的祭神仪式。据说庆典上所用的马有神灵附身,通过让两匹马赛跑,看孰快孰慢便可占卜出今年能否丰收,但在祭典中并没有追马的相关记载。画面中两匹马从神社前狂奔而过,身着绞染布料的几队在奋力追马。最前面一人表情说明他已用尽全力。画面左上方有人在门口烧着篝火,右侧神社的鸟居通过与人、马的对比显得格外巨大。

42.桑名:七里渡口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桑名宿位于今三重县桑名市东船马町。桑名城靠近木曾三川入海口,靠伊势湾航运发展起来,因三面环水呈扇状而被称为"扇城”。自从18世纪后半期在幕府的许可下开设大米市场以来,此地成为了影响江户、大阪行情的商业重地。本作描绘从七里渡眺望桑名城石墙的场景。蔚蓝的水面縠纹层叠,远处的船已经鼓帆航行,近处的船上载满了人,似乎已经满员,桑名城的石墙矗立在波浪中,岿然不动。

43.四日市:三重川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四日市宿位于今三重县四日市市北町。本作是《东海道五十三次》中的名作。冬日的三重川边水天苍茫一色,岸边芦苇丛生,衰草遍地。一位行人的斗笠被风吹落,他急忙去追赶。简易的木桥上的行人裹紧合羽(防雨雪的外套) 。飞扬起的合羽、摆动的树枝都表现出寒风的强劲。左上角露出停靠在四日市船只的桅杆。

44.石薬师:石薬师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石药师宿位于今三重县铃鹿市石药师町,得名于石药师寺。该寺始建于奈良时代,是真言宗东寺派寺院。据说弘仁三年(812年)弘法大师空海曾在巨石上刻下药师如来像。来往东海道参觐交代的大名都要来此参拜祈福。

本作描绘了深秋风景,农田已经收割完毕,堆起了稻草。田间小路上行人担着东西向树林中的石药师寺走去。背景中宏大的铃鹿山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显得层次丰富,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

45.庄野:白雨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庄野宿位于今三重县铃鹿市庄野町。"白雨”是指着夏日天晴时突如其来的暴雨。本作被认为是广重最杰出的作品。画面采用倾斜的构图,青绿色的山坡和黑色的竹林相互交叉。密集的细线贯穿整个画面,极写雨势之强。人们被狂风暴雨弄得狼狈不堪,用上了蒙衣雨伞。往坡上走去的驾笼也被遮盖起来。竹林被风吹向一侧,昏暗的天色下,只有靠近村落的竹子看得清细节,更远处的竹林只有浓淡不同的轮廓,使前方的行人姿态动作更加醒目。下方行人撑起的雨伞上写着“竹のうち” “五十三次”的文字。

在斜雨如梭的《庄野》中, 农夫们行色匆匆, 背景上层层叠叠的竹林幻化成灰暗的阴影, 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情怀。画面中的斜坡、斜雨和竹林又相互构成了不稳定的三角形, 进一步折射出阵雨中人们不安的心里状态。这些均反映出歌川广重熟练巧妙地构图水准。

46.亀山:雪晴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龟山宿位于今三重县龟山市东町。广重擅长画以月、雨、雪题材,其中本作和《蒲原:夜之雪》并称为雪景佳作。画面使用对角线构图描绘了冬日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观。山坡上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大名的队伍从松间的陡峭的山路上若隐若现。山下可见白雪覆盖的龟山宿场,右上方则是龟山城的京门,显得极为险要。

为了渲染雪后清晨那透明微凉的空气所氤氲出的深旷致远, 歌川广重有意识地赋予主要景物以清晰的方向性, 即向右上角倾斜, 整体斜线构成了强烈的空间指向。并在色彩上将淡蓝与浅红分别置于天地两端, 羽化技法的运用使之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凝练的构图和简约的色彩共同烘托出晴空万里的冬日景象。

47.関:本阵早立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48.阪之下:笔舍岭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坂之下宿位于今三重县龟山市关町坂下,是东海道上非常热闹的大宿场。画面右侧是一件小小的茶舍,客人一边喝茶休息,一边欣赏对面笔舍山的美景。笔舍山又名岩根山,山势嵯峨,两道瀑布飞流而下,在铃鹿川中激起白色的水雾。室町时代的绘画大师狩野元信(1476-1559年)曾说此地风景绝美,笔墨难以描摹,只能扔掉画笔,此山因此得名。

49.土山:春之雨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土山宿位于今滋贺县甲贺市土山町北土山。关西的铃鹿峠与关东的箱根并称东海道险路,穿过铃鹿峠后第一个宿场即是繁华的土山宿场,从这里到京都便都是坦途了。此地常年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以木材产地而闻名。广重用密集的线条刻画了淅淅沥沥的春雨。田村川因水量激增而变得十分湍急,大名的队伍正从桥上走过。前方树林中的建筑是田村神社。

50.水口:名物干瓢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水口宿位于今滋贺县甲贺市水口町元町。这里的土产是“干瓢” ,即将葫芦的果肉撕成条状干燥而成的一种食品。它可以用于寿司,还经常用于炖莱或是凉拌干瓢。广重描绘了农家女性在道旁树下制作干瓢的场景,路上的行人被此吸引,侧目观看。

51.石部:目川ノ里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石部宿位于今滋贺县湖南市石部中央。石部和草津之间的目川里以美食“田乐”出名。日本人将豆腐切成长条,用竹签串起来烧烤,外型像当时平安时期“田乐舞”中的高跷,后来这种以味噌调味的烧烤如茄子、豆腐等,都以“田乐”命名。画面中烧烤店前的行人众多,不少人被美味吸引,进入店中享用。远处琵琶湖和比良山笼罩在早春的薄雾中,京都似乎已遥遥在望。

52.草津:名物立场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草津宿位于今滋贺县草津市草津,这里是东海道和中山道(江户经内地到京都的驿道)的交汇处,琵琶湖周边的物资也在此集散,因此非常繁华。画面表现得是清晨繁忙的草津,路上轿夫抬着驾笼飞奔。所谓“名物”是这里的特产"老太太饼”。这种和果子据说起源于元禄(1558-1570年)间,德川家康、松尾芭蕉、与谢芜村等名人都曾品尝过。画面里店中生意兴隆,可见"老太太饼”广受欢迎。

53.大津:走井茶店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大津宿位于今滋贺县大津市御幸町,在琵琶湖西南,是东海道上最后一个宿场,也是最繁华的宿场之一。本作描绘的是逢坂山的茶舍,门前著名的走井中泉水喷涌而出。茶舍中贩卖用泉水制成的“走井饼”。驿道上走着三辆牛车,装满了米袋,正运往京都。画面景物纷繁,牛车、房屋、树木和天空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终点] 京师:三条大桥

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详解(整套55图)

经过长约500公里的旅程,行人终于抵达了东海道的终点京都。本作描绘的是鸭川上的三条大桥,位于今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大桥町。庆长六年(1601年),德川家康将三条大桥定为东海道的西端起点。桥下,鸭川缓缓流淌、桥上行人往来不绝。对岸繁华的城市背后,东山三十六峰在夕阳下透出青绿色。

部分中文由机器翻译,可能并不准确。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